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报道 财经网|小米YU7“爆单”背后,光羿科技的电致变色技术推向台前
2025-07-18
财经网|小米YU7“爆单”背后,光羿科技的电致变色技术推向台前

小米YU7于7月6日正式开启全球交付。这是小米汽车旗下的首款SUV,在小米人车家发布会后,雷军向作者等透露,在发布会前一天他已经告诉同事“只要比去年SU7好就行”,但最终远超他预期:开售3分钟大定突破20万台,18小时锁单量突破24万台。

作为这款“爆品”背后的核心材料合作伙伴,光羿科技为其提供了关键的EC电致变色调光天幕解决方案。小米YU7 Max所搭载的调光天幕,采用光羿科技最新一代EC材料,能一键切换遮光模式。据小米创始人雷军在发布会上介绍,该方案能更好地隔晒隔热,紫外线、红外线隔绝率高达99.9%,遮光率达到99.85%。

智能调光天幕背后的核心技术

在新能源汽车快速普及的当下,智能化、科技感成为新一代消费者购车时的重要考量。而小米YU7 Max搭载的新一代电致变色智能玻璃,正是这一趋势下的创新之作。

相比传统天幕只能依靠遮阳帘或贴膜实现遮光隔热的方式,电致变色技术通过主动调节玻璃的透光率和隔热性能,提供了一种更高效、更智能的光线管理方案。据光羿科技介绍,该项技术通过在玻璃中间夹胶一层EC调光膜,配合外加电压控制光学性能,使玻璃在通透亮态与极致暗态之间切换。用户可以通过车机大屏设定,实时调整车顶的透光度,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光照变化。

波音787舷窗使用的第一代EC技术,小米YU7 Max所采用的方案,是属于最新一代产品,具备“调光倍率更大、遮光效果更强、防晒隔热能力更优”等多项优势。这意味着,用户在正午阳光下驾车时,依旧能够享有清凉舒适的车内环境,而无需物理遮阳帘或贴膜辅助。

不过,当“高科技”进入消费者视野时,随之而来的还有各种“疑问”:是否耗电?会不会变雾?长时间使用是否会老化或失效?

对此,光羿科技在官方答疑中给出了明确回应:首先,EC天幕仅需1.5V驱动电压,相当于一节电池即可工作;其次,它只在切换状态时才需要通电,维持当前状态无需持续供能;再次,由于采用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的技术,调光过程几乎不产生光线散射,不会出现“雾蒙蒙”的效果;最后,EC材料在断电状态下依旧能保持当前遮光或者通透状态,不会因突然断电而“打回原形”。

值得一提的是,这套调光天幕不仅服务于遮光和隔热功能,也提升了整车的视觉美感与科技感。部分试驾过的车主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称,调光天幕“就像在天空下拥有了一块变幻光影的画布”,既有科技质感,也让汽车外观更为简洁统一,成为打动年轻消费者的重要配置之一。

不仅如此,光羿的EC技术在智能隐私车窗上也得到了正向反馈。这类产品在暗态下遮光率可达99.65%,既能满足用户对隐私性的强烈需求,又能在需要时一键切换为通透状态,保留完整的视野体验。这种“可控隐私”能力,为未来智能座舱的体验升级提供了更多可能。

光羿的崛起与落地能力

随着小米YU7 Max成为市场爆款,光羿科技也迅速走入聚光灯下。这家过去深耕材料科技的公司,正在从技术幕后转向产业前台,以第三代电致变色技术,为汽车、消费电子等行业带来全新的智能调光体验。

光羿科技成立于2017年,同时起步于美国硅谷和中国深圳,目前在深圳和苏州设有研发和生产制造中心。从最初的材料研究起步,到如今成为全球唯一具备电致变色大面积曲面产品量产能力的公司,其核心竞争力来自对电致变色技术的全栈自研。

相较于传统企业多依赖第三方供应链进行材料或器件集成,光羿科技自建材料研发、生产制造和应用设计体系,形成从基础原理研究到终端产品交付的完整闭环。目前公司拥有600多项专利,涵盖材料配比、电化学机理、工艺流程及产品结构等关键环节。

过去的电致变色方案往往依赖刚性玻璃基底或液态灌胶方式,不适用于复杂曲面与大面积场景。而光羿的第三代EC打破这一限制,首次采用柔性PET薄膜作为基底,并以“卷对卷”(Roll-to-Roll)技术实现量产。这意味着,电致变色不再局限于小尺寸试验品,而具备进入整车、整栋楼,甚至可穿戴设备的工艺能力和成本优势。

这种工艺革新大幅提升了产线效率,据介绍,光羿的量产线采用2米宽幅设计,在产能上其单条产线年产能超过500万平方米,能同时满足汽车天幕、车窗、建筑幕墙、消费电子等多元场景定制需求。仅光羿苏州制造中心的单线月交付能力,已突破10000套,能为车规级大规模交付提供保障。

在合作层面,光羿科技正逐步构建起横跨车企与科技公司的生态矩阵。除了此次为小米YU7 Max定制智能调光天幕,公司产品还已搭载于蔚来、极氪、奥迪、比亚迪、阿维塔、埃安等多个品牌的20款车型。

在消费电子领域,光羿早在2020年就与OPPO合作推出全球首款电致变色手机后壳,今年则继续拓展消费电子领域的探索,推动电致变色技术在更多智能终端中的应用,包括智能眼镜等可穿戴设备方向。

作为技术供应商,光羿科技也正在被更多人看到和在产品中体验到。在网友反馈中,“隔热明显”“驾驶时无眩光”“调光范围大”“高级感十足”等评论频频出现,间接表明这项技术已不再是停留在实验室的黑科技,而是真正走进了现实生活。

此前也有报道称蔚来资本董事总经理李尧还记得2020年第一次见到光羿科技联合创始人、CTO何嘉智时,就被团队背景、气质和创始团队的使命感所吸引,后来也同比亚迪一同参与投资了光羿科技,

截至目前,光羿科技已完成C轮融资,投资方包括旦恩资本、云时资本、麦星投资、经纬创投、比亚迪、蔚来资本、华平投资、高鹄资本等。

电致变色的风口与破局者

电致变色的研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。彼时,首个凝胶型EC材料实现光学变化,但由于液态形态,存在漏液、低稳定性等问题,只适用于小尺寸、低复杂度的应用场景。

随后在1989年,第二代无机固态EC技术问世,代表性材料为三氧化钨,具备更高的稳定性,能够应用于建筑幕墙等大面积平面玻璃,但其刚性结构限制了在复杂曲面、轻薄设备中的推广。

再到1999年,EC技术首次在欧洲建筑外墙上实现应用,为德国Stadt Sparkasse银行定制了可控光线调节玻璃系统;2005年,法拉利Superamerica成为全球首辆搭载EC天窗和前挡风玻璃的量产车型;2008年,美国波音787采用电致变色舷窗,让旅客无需遮阳板即可调节座位采光,这一配置至今仍被视为高端航空座舱的象征。

与此同时,电致变色技术逐步走向商业化、规模化的新阶段。这一趋势正在吸引越来越多企业入局。早期以Gentex、View、SageGlass等欧美厂商为主,分别专注于后视镜、建筑玻璃领域,拥有一定技术沉淀与市场份额。而在近三年,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跃升,本土厂商开始迅速崛起。

2017年7月,光羿科技成立,目标瞄准电致变色技术。除光羿科技外,部分国内玻璃材料企业也开始研发EC相关技术,但整体仍处于样品测试、技术引进阶段,尚未实现大规模量产与多场景适配。

相比之下,光羿的优势在于“垂直整合+跨界布局”——不仅掌握核心材料配比和量产工艺,还已实现对汽车、建筑、消费电子三大场景的标准化适配,形成产业落地的正向循环:材料创新—产品交付—终端反馈—快速优化—再应用。

这也间接证明了为何光羿能够获得蔚来、比亚迪、小米等主流品牌青睐,并在4年内完成多个车型批量落地、产品线迅速扩张。除此之外,光羿已入选“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”,获得“铃轩奖车身系统类金奖”“36氪最具商业价值企业”“安永复旦最具潜力创新企业”等多项认证。

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底,全球EC市场规模已突破30亿美元,预计未来五年年均增长超20%。主力增长点集中于三大方向:智能汽车天幕与车窗、绿色建筑节能玻璃、消费电子(如智能眼镜、AR设备、可调光手机)。

面对想象空间巨大的市场,光羿凭借其在EC核心技术、材料体系和量产能力上的持续突破,不仅实现了技术与产品的快速落地,也在产业链中占据了先发优势。以光羿为代表的技术型企业将成为推动产业链价值重构、标准制定与工程化进程的关键变量。

产品咨询

提交信息后,业务人员将尽快与您联系